提供家長最新、最詳細的育兒常識,讓我們的寶貝健康快樂的長大。
文/柯乃綺 林口長庚兒童醫院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
皓宇從小就是一個不好帶的孩子,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是精力旺盛,睡眠時間很短,而且睡不安穩,會爬會走以後更是麻煩,常常東撞西撞,破壞力強,媽媽總是要前跟後跟。上幼兒園後,老師不斷跟媽媽反映,皓宇沒有辦法靜下來,跑來跑去,常常闖禍……。
小慧跟一般的孩子沒兩樣,只是上幼兒園後,老師常跟媽媽反映,小慧上課常常不專心,不知道在想什麼,對老師的交代有聽沒有到,常常丟三落四的,東西也常常不記得放在哪裡……。
以上兩個案例都屬於注意力缺失/過動症兒童。根據研究顯示,患有過動症的兒童約佔兒童人口的3%~7%,男孩的比例比女孩多,大部分的病童約在3歲左右才能診斷出來。
過動兒有3個主要的特徵
1. 注意力不足:有注意力持續的困難,無法專心,容易因外來的刺激而分心,再生活上常常粗心大意,忘東忘西,缺乏組織利,很難持續完成一件工作或活動,尤其面對反覆性或是枯燥乏味的工作(例如寫功課)時更加明顯。
2. 活動量過大:像馬達一樣動個不停、坐不住、多話,無法安靜的參與遊戲或活動。
3. 控制不住衝動:常不加思索就反應,個性急躁,無法等待,常常插隊、插話,或因為不顧危險而容易發生意外。
除了以上三個主要特徵外,過動症兒童也常合併有學習困難、人際關係不佳、情緒困擾、行為問題、語言溝通不良、動作協調障礙等問題。在診斷的方式上是以行為評量為主要依據,而且必須整合家庭、學校及日常生活中各種行為特徵才能加以判別。因此,除了父母和學校必須完整提供與孩子有關的行為評量外,孩子本身的心理狀態及環境因素也須加以考量。 至於成因,相關研究指出,過動症屬於輕微的腦傷,常發生在早產兒、出生時體重過低的孩子、癲癇或腦傷的孩子身上,媽媽抽煙、喝酒或吸毒,或在產程中出現困難及遺傳也都是導因。
家庭和學校緊密配合
由於目前孩子就學的年齡相當早,約3-4歲就會進入幼兒園,所以大多可及早發現,提供適當的診斷及治療。在治療上,必須針對孩子的個別需要,整合藥物、心理、行為治療等,在孩子的日常生活環境中,包括家庭及學校也需要一同配合處理孩子的行為。
1. 學校方面:老師除了須具備相關知識外,並須接納孩子、瞭解孩子的問題並不是故意的,也要讓同學了解他們的困難,以減少孩子及家人不必要的挫折及困擾。
2. 家庭方面:家庭環境是孩子行為處理上最重要的一環,家長需具有耐心,除了了解相關病因及治療方法外,在家需建立清楚的行為原則,父母親的教養態度要一致,以必面孩子混淆。家長也應接受事實,找出孩子的長處,幫助孩子走過學習上的困難,並多看孩子的優點,建立良好管理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,盡量不以打罵體罰的方式管教,以免參孩子的互動落入惡性循環中。
家長合理的教養方式及妥善的專業協助是治療的不二法門,如果孩子可以建立良好的行為習慣,許多問題都能迎刃而解。過動症兒童常因不被了解,使得人生路程走得比一般孩子辛苦,希望家長及老師都能以了解、接納、關懷的態度來幫助他們。